鄉土人才是鄉村振興的基礎。近年來,隴縣按照“培養一批能人、振興一方產業、繁榮一方經濟、致富一方百姓”的育人理念,把一大批“土專家”“田秀才”“草根精英”培育成“一專多能、復合型”的高素質農民。截至目前,共培育持證高素質農民1268人,一大批有文化、懂技術、善經營、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,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彰顯價值、出力出彩,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保障。
隴縣緊扣首位產業和特色產業,確立了“依托產業培育農民、依靠農民壯大產業”的雙贏互補模式,通過創新技術手段、豐富培訓內容,從理論到實踐,從書本到田間,以實訓實操、觀摩交流和跟蹤服務等多種培訓形式,讓學員在形式靈活多樣的培訓課堂中解放思想、開闊眼界、汲取知識、提升技能。成立高素質農民服務團,下設五個分團(解決困難服務團、項目申報服務團、辦理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服務團、對接市場服務團、電子商務服務團),成功解決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38個,聯系對接銀行發放低息貸款28筆資金1370多萬元,幫助申報各類項目35個,立項21個,到位資金897萬元,為有意向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的高素質農民,提供全程化、管家式服務,累計辦理農民專業合作社32家,聯合社1家,家庭農場12家,為破解農產品賣難問題,發布供求信息211條,組織高素質農民參與農產品展銷會18場,銷售額達270萬元,邀請電商專家、網紅來隴進行網絡銷售技術培訓87余次,為高素質農民在抖音、快手、拼多多上搭建平臺,解決銷售難的問題。
通過培育“高素質農民”,涌現出了一大批像楊金榮、凌軍、趙仁義、馬培軍、戚冬霞、肖林瑞、支廣會等農業產業發展領頭羊,推動了“隴縣五寶”特色產業持續做大做強,辣椒、中藥材、草莓等小眾產業鋪天蓋地,把群眾嵌入產業基地,以入股分紅、托養代管、土地流轉等模式,帶動1.2萬戶群眾發展產業,月收入均達1800元以上。凌軍成立的佳元香菇合作社建設食用菌雙拱大棚500座、吸納長期在園區務工37人,季節性務工群眾200人,楊金榮成立的豐田蜂業專業合作社建設蜜蜂生態養殖基地3個,加工生產線4條,實現產值1500萬元,吸納務工群眾166人,肖林瑞成立的富民瓜疏專業合作社吸納務工群眾82人。
在一大批高素質農民的帶動下,農業產業蓬勃發展,截至目前,普及農業科技實用技術150多項,引進新品種70多個,奶羊存欄57萬只、有機蘋果10萬畝、優質核桃56萬畝、香菇3200萬袋、中蜂6.7萬箱、烤煙4萬畝。種植草莓738畝,建立“線辣椒”地標菜生產示范基地1000畝。